商场拆除的成本控制需贯穿 “前期勘察 - 方案优化 - 过程管控 - 资源化利用” 全周期,核心逻辑是 “减少隐性浪费、提升资源效率、规避违规成本”,既要避免盲目压缩安全环保投入(导致后期罚款或事故损失),也要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无效支出。以下是具体可落地的成本控制策略,按项目阶段拆解:
一、前期准备阶段:精准预判风险,避免 “后期埋雷”
前期勘察不到位是导致成本超支的主要原因(如漏判危废、错估结构复杂度),需通过 “全面排查 + 资源梳理” 提前锁定成本变量:
1. 全维度勘察:消除 “隐性成本陷阱”
结构与设备排查:委托专业机构(具备建筑结构检测资质)出具《商场拆除勘察报告》,明确 3 类关键信息:
隐藏结构:如暗梁、预应力楼板、地下承重桩(避免拆除时误判结构,导致机械损坏或返工,返工成本约为原作业的 2-3 倍);
设备清单:逐一登记电梯(型号、年限)、中央空调(机组数量、管线走向)、消防系统(喷淋管网、储水箱),避免 “拆后发现漏拆设备” 需额外加项(如 1 台未登记的货梯拆除需额外支出 1.5-2.5 万元);
危废分布:重点检测墙面涂料(是否含铅、汞)、地下管线(是否残留油污、化学品)、废弃灯具(是否为含汞荧光灯),提前量化危废产量(如 10000㎡商场若含 5 吨危废,提前规划处置可节省 30% 运输费,避免临时找处置单位被溢价)。
周边环境确认:提前与城管、环保、交管部门沟通,明确 3 类限制条件(避免后期违规罚款):
施工时间:如市中心商场仅允许 22:00-6:00 作业,需提前规划机械与人工排班,避免因 “超时施工罚款”(单次罚款 2000-1 万元);
运输路线:确认建筑垃圾清运路线是否需绕行(如避开地铁施工路段),提前测算运输里程(每增加 10 公里,每吨清运成本增加 5-8 元);
防护要求:如临近居民区需搭建全封闭围挡(高度≥3 米),提前比价选择性价比高的围挡材料(如彩钢板 vs 砖砌围挡,前者成本低 50% 且可回收)。
2. 资源梳理:提前锁定 “收益抵扣项”
可回收物资清单化:
按 “金属类、建材类、设备类” 分类梳理可回收资源,提前联系回收企业签订意向协议(回收款可直接抵扣拆除成本):
金属类:钢结构构件(按重量计价,2024 年市场价约 2000-2500 元 / 吨)、钢筋(1800-2200 元 / 吨)、铜管线(50-60 元 / 公斤,空调管线多为铜质,10000㎡商场可回收 1-2 吨铜,收益 10-12 万元);
建材类:完整的玻璃幕墙(可折价卖给建材回收厂,约 50-80 元 /㎡)、实木地板(若未破损,可回收用于二手建材市场,收益约 20-30 元 /㎡);
设备类:功能完好的电梯(可拆解后转售给二手设备商,1 台 8 层电梯收益约 3-5 万元)、中央空调压缩机(核心部件可回收,收益约 1-2 万元 / 台)。
示例:10000㎡商场通过可回收物资,通常可抵扣 10%-15% 的拆除总成本(约 10-30 万元)。
二、方案优化阶段:科学设计流程,降低 “无效支出”
拆除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人工、机械、时间成本,需通过 “流程优化 + 技术选型” 提升效率,减少浪费:
1. 拆除顺序:避免 “二次搬运与交叉作业”
遵循 “先上后下、先内后外、先非承重后承重” 原则,同步衔接 “拆除 - 分拣 - 清运”:
先拆装修层(吊顶、地砖、隔墙),再拆结构层(楼板、梁柱):装修垃圾体积大但重量轻,先清运可腾出作业空间,避免结构垃圾与装修垃圾混合堆放(混合后分拣成本增加 30%);
先拆内部设备(电梯、空调机组),再拆外部幕墙:设备拆解需精细操作,提前移除可避免机械破碎时损坏设备(导致回收收益下降);
拆除与清运同步:每拆除 1-2 层,立即清运对应楼层垃圾,避免现场堆积(堆积高度超 1.5 米需额外租赁临时堆场,费用约 5-10 元 /㎡/ 月)。
案例:某市中心 10 层商场通过 “分层拆除 + 同步清运”,比 “全部拆完再清运” 节省 30% 运输车次(减少机械闲置时间),工期缩短 15 天(节省人工与机械租赁费约 8 万元)。
2. 技术选型:“机械为主 + 人工为辅”,平衡效率与成本
拒绝 “一刀切”:根据作业场景选择最优工具,避免 “大材小用” 或 “人工低效”:
主体结构拆除:优先用大型机械(如 200 型挖掘机 + 破碎锤,破碎效率约 200-300㎡/ 天,成本约 300-500 元 / 小时),比纯人工(效率约 50-80㎡/ 天,人工成本 300-400 元 / 人 / 天)节省 40%-60% 成本;
精细作业(如玻璃幕墙拆除、管线拆解):用人工 + 小型工具(如电动螺丝刀、液压钳),避免机械误操作导致周边设施损坏(如误撞临近建筑,赔偿成本可能达 10-50 万元);
高空作业(如高层外墙拆除):用 “塔吊 + 操作平台” 替代 “脚手架”,搭建时间从 7-10 天缩短至 1-2 天(节省脚手架租赁成本约 20-30 元 /㎡)。
3. 工期规划:避免 “赶工费” 与 “闲置费”
按 “合理工期 = 拆除量 / 日均效率 ×1.2(预留缓冲期) ” 测算工期,拒绝 “盲目压缩”:
例:10000㎡商场,日均拆除量约 500㎡,合理工期约 24 天(10000/500×1.2),若压缩至 15 天,需增加机械与人工(如从 2 台挖掘机增至 4 台,人工从 20 人增至 35 人),赶工成本增加 50%-80%;
避免 “工期过长”:机械租赁按天计费(如塔吊 800-1200 元 / 天),工期每延长 10 天,额外增加机械租赁费约 1-2 万元,需通过 “每日进度考核” 确保效率(如未达标,扣除施工团队部分绩效)。
三、过程管控阶段:精细化管理,减少 “浪费与返工”
拆除过程中的 “材料浪费、机械闲置、违规返工” 是成本超支的隐形杀手,需通过 “动态监控 + 制度约束” 管控:
1. 人工与机械:避免 “闲置与滥用”
人工管控:
按 “作业面需求” 配置人员,避免 “人浮于事”(如主体拆除阶段需 20 人,精细拆解阶段需 15 人,及时调整人员数量,每天节省人工成本 1500-2500 元);
实行 “计件工资 + 绩效”:如拆除钢筋按 “吨” 计价(约 100-150 元 / 吨),分拣垃圾按 “㎡” 计价(约 5-8 元 /㎡),比 “固定工资” 提升效率 20%-30%,减少窝工。
机械管控:
建立 “机械使用台账”,记录每台设备的 “进场时间、作业时长、油耗”(如挖掘机怠速时间超 1 小时 / 天,每月额外浪费燃油费约 1000-2000 元);
优先租赁 “本地设备”:减少设备运输费(如从外地调运挖掘机,单程运输费约 2000-5000 元),且本地设备维修更便捷(避免因设备故障停工,每天损失 1-2 万元)。
2. 材料与防护:避免 “过度投入与浪费”
防护材料重复利用:
安全网、防尘布等可周转材料,拆除后统一回收(如安全网可重复使用 3-5 次,每次使用成本从 10 元 /㎡降至 2-3 元 /㎡);
围挡材料选择 “可拆卸彩钢板”(约 50-80 元 /㎡),而非一次性砖砌围挡(约 100-150 元 /㎡),项目结束后可转售或用于其他项目,节省 50% 以上成本。
避免 “过度防护”:
如郊区商场周边无敏感设施,可搭建 “半封闭围挡”(高度 2 米),而非全封闭围挡(高度 3 米),成本降低 40%;
防尘措施按 “污染程度” 调整:主体拆除阶段用雾炮机(1 台 / 500㎡),装修拆除阶段用小型喷淋头(1 个 / 100㎡),避免全程用大功率设备(节省电费约 200-300 元 / 天)。
3. 变更管理:严控 “额外加项”
建立 “方案变更审批流程”:任何超出原方案的作业(如新增设备拆除、额外防护),需提交 “变更申请 + 成本测算”,经业主、监理、施工方三方签字确认后方可实施,避免施工方 “先干活后要钱”(如临时增加地下管线拆除,可能额外支出 3-5 万元);
定期成本核算:每周对比 “实际支出” 与 “预算”,若偏差超 10%,立即分析原因(如人工超支是否因效率低,机械超支是否因闲置),及时调整(如更换低效团队、优化机械排班)。
四、收尾阶段:资源化最大化,抵扣 “最终成本”
拆除后期的垃圾处置与资源回收是最后一个成本控制节点,需通过 “分类处置 + 政策利用” 降低支出:
1. 建筑垃圾分类处置:避免 “混合填埋高收费”
惰性垃圾(混凝土、砖块):
送往 “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厂”(处置费约 20-30 元 / 吨),而非普通填埋场(处置费约 40-60 元 / 吨),同时再生骨料可折价购买(用于后续场地回填,节省外购骨料成本约 50-80 元 / 吨);
装修垃圾(玻璃、陶瓷):
分拣后单独清运,玻璃送往玻璃再生厂(可抵扣部分处置费),陶瓷破碎后用于路基填料(避免混合填埋增加体积,减少运输车次);
危废:
集中交由 “具备危废处置资质的企业”,避免 “分批次运输”(单次运输费约 2000-3000 元,集中运输可节省 50%),且需索要《危废处置联单》(避免后期环保部门核查无凭证,罚款 10-50 万元)。
2. 政策补贴申请:争取 “官方资金支持”
部分城市对 “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”“绿色拆除” 有补贴政策,可主动申请:
如上海、深圳等地,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补贴约 10-30 元 / 吨,10000㎡商场若产生 5000 吨惰性垃圾,可申请补贴 5-15 万元;
绿色拆除补贴(如采用低噪声机械、扬尘控制达标),部分地区补贴金额为拆除总成本的 5%-10%(需提供环保检测报告、机械清单等证明材料)。
五、避坑提醒:拒绝 “低价陷阱”,避免 “反向成本”
控制成本≠选择最低价,无资质团队的 “低价报价” 往往隐藏 “违规风险”,最终导致更高的 “反向成本”(罚款、事故赔偿):
警惕 “总价包死但漏项”:如报价不含 “危废处置”“设备拆解”,后期以 “额外加项” 为由加价(加价幅度可能达原报价的 50%-100%);
拒绝 “无资质团队”:无资质团队可能将危废随意倾倒(被环保部门查处后,业主需承担连带责任,罚款 10-50 万元),或因安全措施缺失导致事故(如人员坠落,赔偿金额可能达百万级);
优先 “报价透明 + 资质齐全” 的团队:要求报价单 “分项列明人工、机械、垃圾处置、危废” 等费用,且提供《建筑拆除工程专业承包资质》《安全生产许可证》,避免后期纠纷。
总结
商场拆除的成本控制是 “精准预判 + 科学优化 + 精细管控” 的综合结果,核心是 “在安全环保合规的前提下,减少无效支出、提升资源效率”。前期通过勘察锁定风险与可回收资源,中期通过方案优化提升拆除效率,后期通过分类处置与政策补贴降低支出,同时避开 “低价陷阱”,才能实现 “成本可控 + 安全环保” 的双重目标,避免 “省小钱亏大钱”。
大型写字楼如何进行拆除...
TIME:2025-09-25